张晓,女,汉族,1994年2月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共青团员。2012年9月进入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学习旅游管理。大学三年学分绩总排名专业第四,大一和大三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大二获得“树人丹桂奖学金”;连续三年被评为“校三好学生”。一次性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并且成绩优秀。此外,本人作为小组成员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研项目为《基于水环境保护的洱海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研究》,目前此项目已顺利结项。
你的世界不是画地为牢
我喜欢读书,喜欢旅行,偶尔运动,不胖不瘦。总的来说,我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比较不一样的是,我选择做我喜欢的那个自己;想做的事情有很多,我选择从最想做的事情开始做。我有一个特点,说好听点就是执行力高,对生活极富热情;说得不好听,就是没有计划,想起一出是一出,有时非常冲动。很多人说我很“敢”,果敢且勇敢。其实我觉得我只是活得比较随性,活得有激情而已。因为年轻啊!大家总在说这世界真大,想去看看,但是说走就走的能有几个?我比他们多的只是那一份走出去的决心与魄力。
我不想要画地为牢,坐井观天。在家人的期望下,我循规蹈矩,努力学习,做一个让他们放心的好女儿,但是我人生基本由我自己掌握在手里(感谢家人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我有选择的余地,可以活出我自己想要的样子。其实我对好坏并没有衡量的标准,对自己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世界大,生命长,你不去看看怎么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广阔?的确作为我们眼中所见,脚下所踏的就是这个世界,可是不好意思——这,只是冰山一角。我不愿意做一个高智商低情商的人。三年多以前我选择旅游管理这个专业,完全是出于兴趣。我一直坚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喜欢并且想要触碰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的多样性。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接近真理,我享受在旅途中三观不断被刷新重塑的过程。
2015年过去大半,我发现今年居然大半时间全在外地,在武汉的时间加起来勉强两个月。回想起两年前我曾说,要坚持一年走出去至少两次,现在看来,我可能可以走更远了,同时也越来越不安分了。有人说看得多了,心就变小了,见得多了,心就不热了。我反而觉得走得越远,眼里看到的都是单纯的小美好。大人老说想太简单会吃亏。我说:怕吃亏早就不旅行了。要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呀。
我记得,在恩施大峡谷爬山的时候,中途倚靠在大石头上休息想要放弃,有个叔叔给我加油打气逗我开心还提醒我不要错过身边的风景;在横店屡屡被“坑”的时候,我们遇到了热情招待我们去包间吹空调,还给我们优惠学生价的饭店老板娘;在南京迷失在街头的时候,有位老爷爷主动提出要当我们的免费导游,还请我们品尝特色小吃;在经过一夜舟车劳顿来到乌镇入住客栈的时候,老板贴心地准备了一个果盘并且询问我们明天是否需要他接送……瞧,多么可爱的人啊。
不是说不需要提防,只是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还是多去选择相信吧,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我想到一个故事。朋友在运营一个公众号,曾问我一个问题:你在路上搭便车真的会有人停车载你吗?我就把学姐搭便车去西藏的故事送给她。听说一百辆车里面可能只有两辆车会停下,而其中一辆会因为方向不同而无法载你,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最后那辆车,为你而停。这才是重要的事情。我对于事情的认知大部分取决于对我重要与否,简单点,也就方便快乐点。那九十九辆车都注定是旅途中的过客,看一眼就好,别太执着。对了,还是要记得感谢那辆停下却无法载你的车,毕竟这是个美丽的遗憾。
实际上,我觉得现实是你可能在拦第二辆车的时候就有人为你停下,也有可能拦了二十辆车都没有人为你停下然后你就放弃了,最可能的情况其实是你根本就没有勇气去拦车开口求搭顺风车。我想说的是你开不开口或者最后搭没搭便车都无所谓,只不过千万别放弃最后那辆车的希望,请相信最后一定有那辆车的存在。
与世界相识二十载,我依旧兴趣盎然。我说很想去看看,于是,我去了。我说我很想去做,于是,我做了。我很开心我拥有的这份激情。曾经我迷惘过,是否这样过于自我?我问自己:我对别人产生不好的影响了吗?并没有,我为什么要苦恼呢?人生在世,哪能做每一件事都赢得理解?因为我觉得重要的东西你觉得不重要,而你觉得对你重要的东西我却偏偏看不上。很多东西不可说。趁年轻,我想把这份随性坚持下去,做自己。我想去探寻自己身上更多的可能性,我的自由,你羡慕不来。好好学习,学会感恩吧,你该相信这世界待你不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