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至8月11日,第十六届全国高校联合野外实习在陕西、宁夏、内蒙古、山西四省开展,本次实习以“黄土黄沙黄河行,绿水青山中国梦”为主题,以黄河“几字弯”为核心区,总行程约3500公里。活动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宁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师范大学联合承办,来自全国51所高校的200余名师生参与,我院2023级本科生辛静微、李蓝汐随队学习,周洋副教授全程指导。

7月29日上午,开幕式在陕西师范大学举办。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鹿化煜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董治宝教授、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宋进喜教授分别就“黄土堆积、黄土高原与环境变迁”“黄河几字弯沙漠与沙地”“黄河流域水-生-人系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进行学术报告。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黄河“几字弯”典型区域发展以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典型问题的认识。
陕西段:黄土为经,黄沙为纬,探人地协调铸屏障
7月29日下午,陕西段实习正式开始,首站直抵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公王岭蓝田猿人遗址,张玉柱教授为实习师生介绍了蓝田人古人类化石研究的最新进展,队员们从地质历史的角度深度探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作用关系。随后实习师生辗转至灞河阶地,拍摄灞河阶地景观照片,从地质构造、河流侵蚀与人类活动三大角度,分析灞河阶地发育的主要驱动机制。
7月30日,实习队伍出发前往西安高陵泾渭交汇处观景点,进行泾河与渭河的河流水文特征与人地关系考察。下午队伍抵达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陕师大王斌老师细致梳理了刘东生等老一辈科学家的黄土研究思想与方法,队员们聆听黄土研究历史、特征及洛川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触摸不同年代黄土颗粒差异。

泾渭分明
7月31日,实习队伍继续在革命圣地延安考察学习,探访了现代“空中平原”——延安新城和红色地标——杨家岭与南泥湾,深化了对黄土高原地区人地矛盾特殊性的理解。8月1日联合实习队伍来到定边参观“石光银治沙展馆”,在实地考察中感悟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最后,各小组开展陕西段总结汇报,辛静微、李蓝汐所在第12组以“黄土为基,人行为墨”为主题,分享队员们对黄土高原人地互动的生存关系的理解与感悟。
陕西段实习共历时4天,以“黄土、黄沙、黄河”为经纬,串联西安、延安、定边三核心地理单元,通过“任务驱动”引领实习队员跨“要素判识”门槛,直击“系统治理”前沿,为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人才支撑。

实习师生石光银治沙展馆前合照
宁夏段:治沙为卷,移民为鉴,叩山地历史探新路
满载收获再启新程。宁夏段实习从盐池开始,8月1日下午,实习队员通过实地考察长城盐池段,了解其作为“关中之屏障,河陇之咽喉”的重要战略地位,学习和探究长城反映的古环境信息和人地关系思想,了解长城的保护、利用与区域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
8月2日,实习队员接续在陕西定边对治沙的考察,到达位于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的宁夏白芨滩国家自然保护区,学习宁夏白芨滩风沙土、固沙植物和防沙治沙等措施,了解宁夏防沙治沙主要措施及成效。宁夏段同样也聚焦对队员人文地理素养的培养,实习队伍深入探访宁夏闽宁镇,了解闽宁镇的历史发展与变革,队员们分组入户调查移民收入分布情况,探究迁出地(西海固)与迁入地的环境差异及生计转型历程。当日晚,围绕宁夏段实习见闻,队员们分组讨论,并作专题汇报,李蓝汐作出关于“古长城遗迹位置变化与多方面因素的联动机制”主题汇报,阐释气候变化起到的重要作用。

毛乌素沙地合影
8月3日,宁夏段的最后一站是位于中国西北部的贺兰山,贺兰山的地质地貌具有显著的构造运动特征和独特的地表形态,宁夏大学张鑫副教授、北京大学刘耕年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哈斯额尔敦教授为队员们展开讲解,重建区域古地理环境,探讨了贺兰山存在的古冰川作用及多期构造叠加特征。

贺兰山背斜褶皱构造
宁夏段实习历时3天,以“风沙治理、生态移民、山地演化”为脉络,贯穿盐池、白芨滩、闽宁镇、贺兰山四大核心实习区域。全段以生态屏障建设为锚点,贯通自然治理技术与人文协调智慧,为探索西北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立体化认知框架。
实习进程过半,学院师生在实践中不断增长见识。下一步,实习队伍即将启程前往内蒙古和山西进行考察。
通讯员:辛静微
编辑:刘新星
审读:梅琳、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