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学期,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的薛晴、逄晓娜和杨敬宇3名山东省籍同学分别在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分校、山东省青岛第六十七中学进行了为期十周的教育实习,从教学工作、班级管理两方面积累教育教学经验。
2024年10月上半旬,实习生活已过半,为了及时检验学习成果、助力后期有针对性的提升,青岛实习小分队决定开展阶段性公开课,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确定以“风成地貌”为主题进行公开课设计。
宣传海报
确定公开课主题后,小分队首先讨论了公开课该怎样“取材和展示”。地貌部分的课标为“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由于受到学习条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在青岛无法进行实地野外研学,小分队最终决定广泛搜集线上素材进行“云研学”,伴以大量视频和图像素材,以“风力作用介绍-风蚀地貌-风积地貌-思政升华”为脉络,讲述常见风成地貌的特点和成因。
确定基本设计思路后,小分队成员分工合作,集思广益制作了第一版本教学设计和课件,并交由指导老师审核。经过审核,指导老师提出了建议:①教学设计过于常规,建议找到具体案例进行研学路线设计,实现“境脉式”教学;②与学生互动较少,建议将其中一部分教师讲授环节换为师生问答以及小组讨论。因此,小分队重新整理思路,设计研学路线,选择具象的地点进行风成地貌的介绍,大致脉络为“风力作用介绍-戈壁景观-雅丹以及其它典型风蚀景观-沙漠景观-黄土高原景观-思政升华”,并在其中增加了更多学生活动。
薛晴授课过程
在教学设计和课件修改完成后,小分队首先在队内进行讲课和评课,对课堂内容不断修正,并对主讲人薛晴的教资教态、板书设计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在指导老师授意下,薛晴在高一年级五个班级进行了授课,地理研发组老师听课后提出了几点建议:①多与教材相结合,时刻提醒学生勾画教材和记笔记;②关注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及时做出解答;③不要遗漏课下作业。
指导老师以及其它实习同学听课
最终结合多方建议并不断改进,小分队在10月24日顺利完成公开课的展示,课上学生积极程度高,在互动和小组讨论环节踊跃发言,课堂氛围整体较为轻松,课后指导老师对这堂课的效果表达了肯定,并在一些细节方面又提出了建议,表达了对小分队未来的进步期望。
通过这次公开课,青岛实习小分队在课题组织、师生互动、素材组织、教资教态等方面均有较大收获,并开展了公开课总结会议,交流了收获与不足,并确定了下一次汇报课的改进方向。小分队三人互励共勉,表示要在接下来的实习生活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向着成为一名合格的地理老师靠近。(审读:常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