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MTM与MPPM专业硕士研究生25人以及旅游管理本科专业4位留学生前往唐崖河黄金洞、毛坝镇开展考察实习。本次考察实习整合野外勘察、化石采集与室内研修等多个模块,着力提升学生在野外地质识别、古生物标本获取及演化规律分析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在唐崖河黄金洞野外教学中,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张老师依托典型地质剖面,系统阐释了地层划分依据与沉积环境判识标志。同学们通过实地观测、岩性鉴别与构造解析,深入认识了区域典型地质结构的形成机制与典型特征,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乘坐大巴至毛坝镇农科村,师生了解到三叶虫化石的成因、种类、基本识别方法,而后在恩施州古生物化石科普教育基地专家李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考察了三叶虫、角石、腕足等化石富集的奥陶纪大湾组灰岩出露地层。



晚上,师生们在白鹊山村非遗工坊开展室内研修,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专家陈老师系统讲述了三叶虫自寒武纪至二叠纪长达三亿年的演化历程。随后同学们分组轮流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动手实践,在化石清修环节中,同学们在非遗工坊老师的指导下,运用专业工具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精细处理,学习基础修复与技术要点;在“三叶虫演化过程排序”活动中,同学们按照老师所讲各个时期三叶虫的主要特征,将28张形态各异的三叶虫化石照片排列进自己画的地质年代;在“三叶虫生存挑战”模拟桌游中,沉浸式感受了生存环境的变化以及三叶虫的适应性响应机制与演化规律。




本次野外研学实践有效融合了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将理论课堂延伸至野外现场与专业实验室,展现了我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积极探索,为持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强化地理科学实践教学特色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讯员:陈今轲 聂振彪 王晔 龙泽旭 卢沁韦 王天怡
编辑:刘新星
审读:谢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