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魏雅清)7月28日至8月10日,“海岱儒风行·百年新征程”第十二届全国高校地理学基地联合实习在山东省实习基地举行。此次联合实习由山东高校地理G5联盟成员单位(鲁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临沂大学、泰山学院)联合承办,由来自全国42所高校院系共计168人组成联合实习队。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城环学院)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副教授刘济及2019级本科生魏雅清、戴梓萱参加实习。
7月31日中午,实习队员首先来到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的黄河入海口公园。讲解员首先介绍了黄河的三大特点:多沙、善淤、善徙,随后讲解了黄河历史上的改道情况以及现今黄河流域存在的问题。北京大学教授王红亚、鲁东大学校长王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立斐以及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张宝秀依次为实习队员讲解了黄河的泥沙来源、泥沙量的变化、泥沙来源与黄河三角洲扩张和缩小的关系,探讨了黄河三角洲区别于其他河口三角洲的特点,强调要保护河口,保护好自然,利用好自然。
下午2点,实习队伍前往中科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研究员介绍,试验站以黄河三角洲为重点研究区,研究成果用以揭示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背景下滨海湿地演变规律和响应机制,构建退化湿地恢复和功能提升技术,提出与生态承载力相适应的滨海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一体化管理对策与优化模式。在研究员的带领下,实习队员参观了地下水位控制试验样地、养分与下行效应控制试验样地、氮磷营养添加控制试验样地等。
随后,实习队员来到鲁东大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基地。鲁东大学教授赵英介绍了台田水利工程试验、绿色水稻种植、黑水牤绿色养殖和碱蓬柽柳芦苇生态修复等8项试验。
晚上8点,第十二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第一次学术报告暨小组阶段性汇报在东营区会议室进行。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韩广轩围绕“黄河三角洲湿地环境演变与生态保护”作了报告。韩广轩介绍了滨海湿地立体观测体系并深入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面临的五大威胁,重点讲解了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的治理与防治问题。报告结束后,韩广轩与实习队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
野外实践教学是地理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第十二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刚刚拉开帷幕,期待本院学生在此次实习中不断磨练意志和品质,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夯实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在野外实践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