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文旅人才培养新模式,6月28日,华中师范大学城环学院2023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在系主任张祥、辅导员刘新星及课程指导老师程绍文、乔花芳带领下,先后走进三峡旅游集团、宜昌博物馆,通过座谈交流与实地研学等多元形式,探索“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为文旅产教融合注入新活力。

校企对话:共绘旅游产业升级蓝图
上午8时20分,实习团队首站抵达三峡旅游集团,在集团旅游发展事业部3 楼会议室开启校企交流座谈会。三峡旅游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苏燕、旅游发展事业部副总经理方宇翔、旅游发展事业部市场营销中心副经理罗彪、旅游发展事业部运营调度中心副经理汪亚文、集团人力资源部招聘培训主管杨兰君、旅游发展事业部运营调度中心质量管理专员夏思聪(我院旅游管理系2024届毕业生)参加了与我院师生的座谈交流。
三峡旅游集团的前身是宜昌交运集团,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唯一以游轮旅游产业为主、扎根长江三峡区域的上市企业。座谈会上,方总以“交通 + 文旅”战略转型为轴线,系统介绍了企业发展历程:自 2008年战略布局旅游业务以来,集团依托深厚的交通运输服务产业优势及宜昌丰富的旅游资源底蕴,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从革新传统水运客运模式、开拓三峡夜游市场,到持续优化游轮运营体系、升级三峡游客中心;从打造全球最大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输出品牌模式,到跨区域联动开发滨江游项目,企业不断创新突破,逐步构建起以三峡游轮为核心,涵盖夜游经济、高端定制游、主题演艺游轮等多元化产品矩阵,并加速推进智慧旅游建设与全国流域市场战略布局。

交流研讨过程中,师生团队与企业展开思维碰撞。系主任张祥老师系统梳理和肯定了我院与三峡旅游集团近十年的校企合作历程,提出“深化双方校企合作,共建示范实习基地,加大人才供需对接与培养合作,深化产学合作”的主张和思路;辅导员刘新星老师聚焦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倡议双方强化人才培养合作长效机制,实现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与供需合作;程绍文、乔花芳老师建议构建“旅游产业实践——旅游理论教学”双向赋能机制,推动企业项目与课程创新有机融合。学生代表基于在三峡游轮上的实地调研与专业理论,围绕“长江一号”及“楚风号”游轮服务及演艺产品互动优化、文化IP开发、游客体验提升等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如优化主题游轮导览系统、挖掘地域文化元素赋能文创产品开发等。集团人力资源部苏燕部长对师生建议表示感谢,并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将进一步深化双方的校企合作,推动 “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成果共用”,推动"人才共育、资源共享",为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生力量,同时欢迎优秀的华师学子来集团实习与工作。



博物馆研学:解码文化与旅游融合新动能
下午2时,实习团队走进宜昌博物馆,开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探索之旅。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师生回溯并了解了宜昌博物馆文创产品迭代过程。随后,博物馆社会教育部负责人围绕 “文化+”创新运营模式展开专题分享,详细介绍馆内文创产品开发、夜游经济打造、研学体系构建等特色业务。在文创开发领域,博物馆深挖地域文化特色,推出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文创产品;夜游经济板块,通过夜间主题展览、沉浸式演艺等形式,激活文化消费新场景;研学体系则以展览为载体,融合体验与实践活动,打造青少年文化教育新平台。

参观过程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就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文创产品营销策略、研学课程体系优化等议题与馆方展开深入交流。通过沉浸式感受文博魅力,深度思考地方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的创新路径。此次博物馆研学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更推动专业实践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为 “文化 + 旅游” 育人模式创新提供实践样本。

此次宜昌实践研学活动,华中师大学子通过校企座谈洞察博物馆文博产业运营逻辑,依托馆内研学解码文化传承密码,成功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这不仅是专业教学的创新延伸,更是推动政企校馆协同育人、促进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未来,校企、校馆各方将持续深化合作,在旅游产品研发、人才培养、项目孵化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共同书写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通讯员:张雅心、李发成
审核人:程绍文、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