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到11月3日
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南京大学顺利举行
至此,本年度“挑战杯”系列竞赛全部落下帷幕
在本次系列竞赛中,我院斩获国家级奖项8项
创造学院参加“挑战杯”系列赛事的历史最好成绩!
并斩获2025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
擂主奖(本年度全校唯一)



让我们一起走进获奖项目
一睹参赛师生风采!

项目名称:多源固废的绿色建材开发与建筑低碳化应用
指导老师:张海林、李胜龙、周旻
团队成员:邵林静、刘艺超、王海力、刘智超、沙乔怡、刘弈岑、陈汉标、杨政琨、董博浛
项目介绍:本项目针对湖北省磷石膏堆存引发的土地资源侵占等环境问题,通过"预处理-高值转化-绿色建材"技术路径,将工业副产物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该过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与循环经济协同发展,为区域环境治理与人地系统协调发展提供了技术方案。


项目名称:碳启新程:建筑固废复合建材的农业资源化利用技术探索
指导老师:费远航、李沛峰、蔡乐
团队成员:李维楚、张烜僮、焦晨韦、王佳倍、杨舒汇、王听雨、廖琴、王宇欣、陈隆、张芸慧
项目介绍:本项目聚焦“建筑+工业+农业”多源固废资源化,研发小麦秸秆纤维再生混凝土。该材料适配农田灌溉渠道,较传统混凝土减碳48.12%、降本18.29%,兼具环境与经济效益,为“双碳”目标及农业基建绿色升级提供可行方案。

项目名称:基于多模态感知与智能决策的白茶萎凋模型构建
指导老师:夏天、郭亚会、刘乐元
团队成员:周伟、邓汝悦、林品辉、陈果、刘锦祎、刘昊、李新颖、邓莎
项目介绍:本项目以白茶为研究对象,结合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方法和多模态数据,实现白茶萎凋过程的智能化监测。将白茶影像的光谱和纹理特征与温湿度、失水率等环境数据融合为多模态特征数据,结合关键品质指标,提升白茶凋萎过程监测精度。项目设计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特征融合网络,通过集成时序建模和迁移学习技术,精准刻画白茶萎凋阶段茶叶品质变化。本研究为白茶生产提供智能决策支持,助力实现品质提升与高效管控。 

项目名称:面向地球系统科学的海量网格类数据的分布式文件系统设计
指导老师:涂振发、朱升
团队成员:宋冯豪、刘正笛、肖竹雅、张茜茜
项目介绍:作品通过对地球系统科学网格类数据进行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分割并扩展元数据体系,构建了大规模分布式存储系统,实现了典型网格类数据从读写到空间裁剪和空间分析的业务全流程,显著提高了数据存取和分析效率,有效解决了数据规模大、增长快等造成的地球系统科学网格类数据存储和应用困难的问题。

项目名称:FloodWatch 全国洪水灾害社会感知多智能体系统
指导老师:沈定涛、吴浩、刘新星
团队成员:李喆、康雅宁、安士豪、李春婷、吴思涵、余菲、牛壮、肖军
项目介绍:本项目针对我国洪涝灾害监测中存在的“预警不及时、信息不准确、应对不高效”等问题,构建了一个融合社交媒体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多智能体洪水灾害感知系统FloodWatch。系统通过整合新浪微博的文本、图片和视频多模态信息,利用DeepSeek、Qwen等国产大模型,实现了洪涝事件的灾前预警、灾中响应、灾后评估全流程智能化支持。


项目名称:面向灾害险情快速诊断评估的多模态遥感智能体
指导老师:刘兰法
团队成员:张吉年、王松、谢瑶琪、马晓琴、艾晨曦
项目介绍:本作品响应国家应急减灾对智能化和全天候分析的迫切需求,创新性提出并实现基于视觉-语言模型(VLM)的多模态遥感智能体。该智能体尤其针对多云多雨等恶劣天气条件,充分发挥SAR影像穿透云雨、全天时成像的独特优势,并融合光学影像、众包标注及文本信息等多模态信息,通过VLM强大的跨模态理解能力,实现对灾区进行深度语义理解与建筑物等承灾体损失评估,高效实现“看图说灾”,为灾后快速评估与恢复重建提供有力支撑。

项目名称:“碳”索未来——绿色复合建材全周期碳足迹评估与低碳技术产业化指南
指导老师:易军、聂汉江、李澳
团队成员:王桂玲、魏志毅、姚瑞源、卢彦丽、陈立佳、刘晓蕊、徐梦燚、刘唯、宋怡颖、黄霁芸
项目介绍:本研究聚焦粉煤灰基绿色混凝土,通过定量分析粉煤灰基绿色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耐久性能,结合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与经济成本计算,构建“材料性能-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多维度评估框架,提出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最适掺量方案,为粉煤灰资源化利用、绿色建材产业化发展及“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南。


项目名称:农光同行:农业光伏用地矛盾诊断破解路径-基于遥感大数据的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实证调查
指导老师:林安琪、吴浩、李志雄
团队成员:彭子晏、韩茜、罗晶莹、沈叶、李道轩、李立、石磊、左彤欣
项目介绍:本项目聚焦能源转型与耕地保护双重压力下的农光争地现象,结合遥感大数据与实证调研,对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开展调研。研究系统解析了光伏用地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深入分析其在粮食安全刚性约束下的空间、利益与生态三重矛盾。为此,从空间优化、利益协同、生态补偿与技术赋能四个维度,破解农业光伏可持续发展困局,支撑农光一体化监管与治理的科学决策,成果得到新华网、湖北电视台等媒体的广泛报道。
自挑战杯比赛通知发布以来
我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全力做好竞赛组织工作
赛前广泛动员
面向指导老师和学生群体进行全覆盖的竞赛宣讲
党政联席会专题研究挑战杯备战工作
设立院级奖励机制,做好挑战杯备战全要素保障,全方位调动参赛积极性
赛中全力冲刺
校党委副书记陈迪明,校团委书记苏晓刚、副书记陶力等领导,亲自关心、精准赋能项目备战
学院设立专用备赛空间和经费,邀请专家“一对一”指导,多次组织模拟答辩,抓好比赛冲刺关键环节
赛后总结分享
完善学院创新创业竞赛人才库,定期邀请获奖团队进行经验交流
形成“朋辈引领”的良好科创氛围




此次竞赛获奖不仅是对学院师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肯定
也彰显了学院在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方面的显著成效
助力学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迈向新的高度
文字:各参赛团队 邓莎 刘小燃 王悦琪
编辑:刘新星
审读:李志雄、刘新星、李澳、蔡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