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合作举办自然旅游与生态保护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中方师资
胡静
管理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旅游管理专业学科负责人;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院长,首席专家。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SCI)等杂志编委,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文化旅游促进会副会长,武汉市旅游协会教育培训分会会长,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留学意大利,回国后一直在华中师范大学从事旅游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
在三十余年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中,胡静教授一直致力于优化区域资源环境利用、改善区域人地环境关系、推动旅游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旅游与区域发展,旅游资源与环境,旅游规划等;主讲课程:《旅游学》、《旅游目的地建设与管理》、《区域旅游发展理论与实践》等。发表论文百余篇,先后出版学术著作12部,其中含国家级规划教材一部。研究成果丰富,成效显著,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谢双玉
日本广岛大学获理学博士毕业,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地理、旅游环境影响研究。主要教授《旅游科学前沿》、《旅游地理理论与方法》、《旅游与日语基础》、《中国地理》、《神奇而脆弱的生态环境》等课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1项、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经费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或参与湖北省等政府部门和企业委托课题50多项,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或共同主编教材等著作9部,参编教材等著作3部。
代表性成果:
[1] 谢双玉,阴姣姣,乔花芳,等. 恩施州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及其效应差异研究. 人文地理,2021,(5):184-192.
[2] 韩磊,王安琦,谢双玉.荧幕旅游:基于媒介仪式的本体论视角.旅游学刊,2020,35(07):49-60.
[3] 谢双玉,张琪,龚箭.城市旅游景点可达性综合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经济地理,2019,39(03):232-239.
[4] 张琪,古恒宇,谢双玉(通讯),姜莉莉,李慧芳,侯雪琦.武汉市24小时自助图书馆设立的空间效应研究.人文地理,2016,31(5):80-86,105.
[5] 刘琪,谢双玉(通讯).城市游憩者感知质量、满意度与忠诚度及淡旺季差异.甘肃科学学报,2016,28(4):9-44,56.
[6] 张琪,谢双玉,王晓芳,姜莉莉,古恒宇,刘大均.基于空间句法的武汉市旅游景点可达性评价.经济地理,2015,35(8):200-208.
[7] 付琼鸽,刘大均,胡静,谢双玉,龚箭,陈小娟.湖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的特征与优化.经济地理,2015,35(3):191-196.
[8] 谢双玉,王亚玲,宋秀琴等.武汉市主城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8(3):442-447.
[9] 刘大均,谢双玉(通讯)等.基于分形理论的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研究.经济地理,2013,33(4):155-160.
[10] 刘大均,谢双玉(通讯)等.四川省优秀旅游城市空间结构分形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3):285-290.
[11] 王雯萱,谢双玉.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与优化.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2):124-128.
[12] 李宁馨,谢双玉.中日企业环境管理现状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专刊22(5):16-19.
[13] 谢双玉,胡静等.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其检验.中国环境科学,2008,28(12):1138-1142.
[14] 谢双玉,訾瑞昭等.旅行费用区间分析法与分区旅行费用法的比较及应用.旅游学刊,2008,(2):41-45.
[15] 谢双玉,许英杰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材比较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2):215-220.
[16] Shuangyu XIE, Jing HU and Kohji HAYASE. The Effects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n Economic Performance. Environmental Science (Japan),2007,20 (3): 165-179.
[17] Shuangyu Xie, Kohji Hayas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 Measurement model and a New Concept.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7,16: 148-168.
[18] 谢双玉,早赖光司等.環境意識の特には高くない通常の事務系オフィスに対し、環境配慮行動を促した時の行動変容.废弃物学会论文志(日本),2004,15(5):389-397.
[19] 冯娟,胡静,谢双玉等编著. 2020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 中国旅游出版社,2020年12月。
[20] 王晓芳,胡静,谢双玉编著. 2019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 中国旅游出版社,2019年12月。
[21] 谢双玉,许英杰著. 中国工业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双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8月。
[22] 谢双玉,胡静等编著.2017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7年12月.
[23] 胡静,谢双玉,冯娟等编著.2016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6年12月.
[24] 谢双玉,冯娟主编.2015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年12月.
[25] 胡静,谢双玉主编.2014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年11月.
[26] 胡静主编,谢双玉,舒伯阳副主编.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年11月.
[27] 胡静主编,谢双玉,舒伯阳,徐东文副主编[M].北京: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ISBN978-5032-4613-5,2012年12月.
[28] 谢双玉,胡静主编.旅游地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
[29] 教育部社科基金规划项目:长江经济带城市滨水公共游憩空间生产的过程、机制与效应研究.负责,2019年1月至今。
[3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企业双赢机制研究的节能减排政策优化.负责,2009年12月~2012年12月.
刘目兴
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土壤肥料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自然资源学会理事、湖北省自然保护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担任Journal of Hydrology,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土壤学报、草业科学等期刊审稿人。其主要研究兴趣领域包括自然地理学、土壤水文学和生态水文学研究,山地/平原土壤水文过程与优先流研究。主讲课程有《土壤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环境生态学》、《中国地理》等。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多项。
龚箭
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常务副院长,副教授,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博士,拥有丰富的海外经验,加拿大Carleton大学的兼职教师、美国kean大学和Colorado state大学的访问学者,曾为跨国企业驻香港、非洲的海外代表。主要研究方向为在线旅游、高铁旅游、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行业政府规制。主要教授课程有:《市场营销》、《三农政策与科技创新》、《消费者行为学》、《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等。主要著作有《海南国际旅游岛刍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2013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等。主持与参与项目有《湖北省旅游局委托项目湖北省旅游与高铁的综合对接规划》、《湖北省旅游局委托项目清江流域发展规划》、《武汉市社科委托项目武汉高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湖北省社科委托项目高铁背景下湖北旅游创新研究》、《武汉市旅游局委托项目武汉市标准化一对一B包》、《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李星明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旅游文化、美丽乡村与特色城镇规划等的教学与研究。主要教授课程有《旅游文化学》、《文化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旅游区主题创意与旅游创业》、《旅游财务管理》、《会计学》等。曾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旅游业管理学院做访问学者,现兼任湖北省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旅游发展决策咨询专家、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同心·院士专家服务团”副团长、神州旅创智业机构旅游文化顾问、武汉凤娃古寨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顾问等。先后获得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同心·院士专家服务团”先进个人奖、华中师范大学第八届教学竞赛一等奖和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先进工作者等奖。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了《武汉市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施方案》、《中国中部地区文化发展的比较研究》、《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与创新教学模式研究》、《基于文化生态理论的孝感应城聂程村乡村旅游开发研究报告》、《湖北麻城龟峰山旅游区总体规划》、《黄陂姚家山旅游区总体规划》、《新洲凤娃古寨》、《武汉新洲凤凰镇旅游发展规划》、《问津文化小镇总体规划》、《恩施州民族特色化工程规划》、《湖北来凤喳西泰水城一期景观规划与设计》、《河北沙坡峪黄金小镇旅游总体规划》、《武汉木兰三台山旅游区规划》等50多项各级各类旅游规划项目。
张祥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发展部主任、湖北省地理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区域旅游发展与管理等。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项目近20项,在《旅游学刊》《地理科学进展》《经济地理》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公开出版著作2部,参编著作8部,曾获武汉市优秀社科成果奖三等奖等多项奖励。主讲课程有旅游资源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学概论、区域旅游发展理论与实践、旅游投资与财务管理。
乔花芳
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经济与政策、旅游扶贫和生计脆弱性。主要教授课程有《旅游学》、《旅游法规》、《旅行社管理》、《公共关系学》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政府部门或企业委托课题20多项,已在《旅游学刊》、《经济地理》等高级别学术期刊发表论文逾20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编学术著作6部,参编教材4部。
冯娟
人文地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7-2018年英国阿伯里斯特维斯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中国地理学会研学工作组副组长、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副院长、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教育服务认证项目技术专家、湖北省导游资格证考试面试考官、湖北省级星评员等。主要研究领域:旅游与区域发展,近年来主要聚焦于乡村旅游与乡村发展、研学旅游等。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文化和旅游宏观决策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基地重大研究项目1项、教育部发展报告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湖北省等政府部门和企业委托课题10余项,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1部,合著发展报告等著作4部,作为第一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参与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全国总决赛铜奖。
王晓芳
副教授,人文地理学博士,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地理与人类学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旅游地理、区域发展与旅游开发相关研究。主讲《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区域旅游影响导论》、《区域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及国家发改委、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横向项目多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武汉市社科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在《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城市规划》、《地域研究与开发》、《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Geojournal》、《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等中文权威重点期刊、英文SSCI/SCI/EI期刊发表相关领域学术研究论文20余篇。
程绍文
副教授,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专业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地理、旅游感知研究、旅游影响研究等。主要教授课程有《管理学方法论》、《旅游专业英语》、《统计学》等。在《生态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旅游学刊》、《资源科学》、《旅游科学》、《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TourismManagement》等境内外刊物发表相关领域学术研究论文40余篇。参编2012-2016《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会展市场营销》(教材)、《城市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武汉市案例研究》,并出版《国家公园:中英管理制度、社区参与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比较研究》旅游研究专著一部。
李亚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联合培养博士(人文地理专业),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研究人员,国家民委人才项目“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研究方向为民族旅游、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文化产业研究。共主持国家基金项目2项,部级基金项目3项,以及校级项目2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获文化和旅游部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中国旅游科学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华中师范大学“科创园丁”,华中师范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赵峰
美国马里兰大学地理科学系博士毕业,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森林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及碳循环模拟等方面研究,研究方向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制图及森林生态系统动态变化遥感监测、森林生长模拟和碳循环模拟、环境质量评估及生态系统管理分析。在《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十余篇。担任《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Remote Sensing》、《Ecological Applications》等期刊审稿人。曾独立主持美国林务局科研项目,并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美国地质调查局及航空航天局多项科研项目。获马里兰大学安伟丽博士论文奖学金。
夏天
博士后,副教授,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空间模型和农业定量遥感等。主要教授《全球变化研究》、《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土地景观与生态》、《地球概论》等课程。在《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Remote Sensing》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5篇,并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相关论文近2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并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973计划项目及国防科工委民用专项科研等,参与编写《全球变化背景下农作物空间格局动态变化》;曾获软件著作权:农作物时空格局模拟软件(CROPS),获农业旱涝灾害遥感监测技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方建
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2013-2014年在华盛顿大学访学,2015-2019年在武汉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2018-2019在武汉大学受聘为特聘副研究员,2019年至今在华中师范大学任职副教授。长期从事气象水文极端事件分析及气候变化对灾害风险影响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未来情景的长江流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估”,国际合作项目“Rapid Assessment of Flood Damage and Community-based Risk Mapping in Flood Diversion Area (UNDP)”等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
李溪然
博士,讲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学博士,2019-2020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生物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多篇。主讲《植物地理学》、《景观生态学》、《资源环境遥感》等课程。曾获华中师范大学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齐曼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湿地生态学方向博士后,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有丰富的海外学习经历与项目经历,与生态学、水文学和生物地貌学领域多名国内外学者有项目和文章合作。发表SCI学术论文7篇,其中2篇发表在水文学和生态学顶级刊物《Journal of Hydrology》,一篇发表在Nature Index顶级杂志《Ecology》。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生态过程模拟,包括流域生态系统回复力研究、滨海湿地植被演替升尺度模拟、海平面上升对滨海湿地植被群落结构及系统稳定性影响研究。
谭文霞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地理学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环境遥感和极地遥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多项。
周杰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博士,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长时序定量遥感产品处理与应用、全球环境变化遥感、地球科学大数据。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包括遥感领域顶级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论文3篇。主持国家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亚洲大洋洲区域综合地球观测计划(AO-GEO)“干旱监测与评估”工作组成员,“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水工作组成员;参与编写《遥感监测绿皮书:中国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报告(2016)》、《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7年度报告》、《中国面向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十年执行计划(2016-2025年)》。
张海林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自然地理系系主任,美国University of Memphis访问学者。其主要从事环境地理、资源环境科学等方面的教学工作。主讲课程有《遥感概论》、《水文与水资源学》、《资源环境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地理科学进展》。张海林博士已经围绕水土资源、自然区域环境保护等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论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参与省级项目3项,曾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学工作优秀奖。
李艳
人文地理学博士,新西兰怀卡托大学(University of Waikato)管理学院、中国——新西兰旅游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中国地理学会会员,湖北省地理学会会员,湖北省导游资格考试面试考官。长年从事旅游者行为、旅游服务管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2018年入选华中师范大学种子教师,赴美国州立大学奥斯威戈分校参与信息化教学培训项目。参与编著《旅游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导游执业规范》(湖北教育出版社)、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系列的《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中国旅游出版社)。先后在《旅游研究》、《人文地理》、《旅游学刊》等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主要教授的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旅游消费者行为学》、学校公选课《礼仪与素养》、专业选修课《导游业务》、《旅游心理学》、《礼仪与素养》等;曾获得校第九届教师教学竞赛优胜奖、“教学优秀工作奖”二等奖等。
易军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西兰植物与食品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水文、土壤物理、 农田水-氮流失与控制。主要教授《土壤地理学》、《土壤水文学》、《土壤理化分析实验》、《自然地理学进展》等课程。在《Soil & Tillage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Soil Research》等国际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10余篇,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担任International Soil Tillage Research Organization、中国地理学会、土壤学会会员,《Soil &Tillage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Catena》、《土壤学报》等学术期刊审稿人;获得授权专利两项;主持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3项,参与编写《黄河上游宁夏灌区稻田氮素平衡与污染控制》和《土壤与植物营养现代实验技术》。
胡琼
博士,讲师,美国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地球与环境学院联合培养博士,主要从事农业土地变化研究,采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分析与融合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探讨土地覆盖分类方法、农业土地系统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系统影响,创新性地发展了农业土地覆盖分类制图方法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体系。近年来发表学术期刊论文30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9篇,包括国际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和《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等。参与编写《农业土地系统遥感制图》专著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入选第六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