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9日,2025年全国人文地理学大会在我校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和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和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联合承办。大会以“创新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新思路与新途径”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1000余名专家学者与青年学子参会。

报到现场

大会合影
11月8日举行了大会开幕式。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鸿飞代表承办单位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校的深厚底蕴与发展近况。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葛全胜在致辞中系统回顾了中国地理学会的发展历程,高度肯定了人文地理学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并勉励与会专家学者紧扣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人文地理学的创新突破与高质量发展。中国地理学会执行秘书长王岱宣读了关于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等五个专业委员会换届的决定,并现场举行了换届授证仪式。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宋长青主持。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鸿飞致欢迎词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葛全胜致辞

中国地理学会执行秘书长王岱致辞

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宋长青主持开幕式





换届授证仪式
大会报告环节,北京师范大学宋长青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杜德斌教授,北京大学柴彦威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刘云刚教授,我校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敖荣军教授,南昌大学李汝资教授,广州大学袁振杰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王磊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裕瑞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介勇研究员,中山大学徐红罡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振波研究员,武汉大学王少剑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林李月教授,河南大学董冠鹏教授,北京大学朱晟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宋周莺研究员,北京大学林坚教授先后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使命与挑战”“百年变局与世界地理学科的复兴”“中国行为地理学发展与展望”“政治地理学学科进展与发展设想”“包容奋进、固本创新——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科发展回顾”“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基础设施与地方发展”“高铁交通与国土空间治理”“乡村转型机理与建设模式”“农业地理工程的实践需求导向与研创案例解析”“‘旅游地理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进展、成效和展望”“地标生境新质生产力助力两山转化和制度型开放的实践”“迈向碳中和:中国城市碳排放的时空演进与达峰模拟”“跨地区生计与中国人口迁移流动转变”“深度时空统计建模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全球化与区域发展”“‘一带一路’与贸易地理”“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思考”为题作大会报告。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贺灿飞教授,商务印书馆原总经理李平,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房德琳副教授,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明星研究员,我校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朱媛媛教授先后主持大会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宋长青教授作学术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杜德斌教授作学术报告

北京大学柴彦威教授作学术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刘云刚教授作学术报告

我校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敖荣军教授作学术报告

南昌大学李汝资教授作学术报告

广州大学袁振杰教授作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王磊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裕瑞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介勇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中山大学徐红罡教授做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振波研究员做学术报告

武汉大学王少剑教授做学术报告

福建师范大学林李月教授做学术报告

河南大学董冠鹏教授做学术报告

北京大学朱晟君研究员做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宋周莺研究员做学术报告

北京大学林坚教授做学术报告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贺灿飞教授主持大会报告

商务印书馆原总经理李平主持大会报告

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房德琳副教授主持大会报告

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明星研究员主持大会报告

我校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朱媛媛教授主持大会报告

听取汇报

听取汇报
11月9日,大会设置的60余个分论坛报告同步展开,围绕人文地理学的热点与前沿方向展开了深入研讨。议题涵盖“地理工程与研创实践”“中国乡村社会空间重构与现代化转型”“新时期全球化变局与区域发展”“经济地理与区域国别研究”“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与区域国别空间重构”等关键领域。18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担任主持人或评议人,各分论坛依次推进,浓厚的学术氛围为思想碰撞、成果共享搭建了高效平台。





部分专题分论坛




分论坛合照
本次大会深入探索人文地理学研究范式的创新与突破,积极推动学科在理论与方法层面的深度融合与交叉拓展,为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高层次、高效率的学术交流平台。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使命与全球格局变迁的深刻影响,与会专家学者形成了高度共识:人文地理学的未来发展,关键在于持续完善自身理论框架,有效提升回应国家需求的实务能力,并主动融入全球学术对话,拓宽国际协作视野。
通讯员:张晨曦 杨雪琳 王璨 李思菲 刘晓莺
编辑:刘新星
审读:敖荣军 陈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