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龚胜生,男,1965年10月生,汉族,湖南省涟源市人,为民进会员、中共党员,1992年6月参加工作,现为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现任职务:华中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理学科组会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多省基金项目和奖励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健康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地理学会暨武汉市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地理研究》杂志编委、《热带地理》杂志编委。曾任第三(2002-2007)、四(2007-2012)、五届(2012-2017)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第九湖北省政协常委(2002-2007),第十届(2007-2012)湖北省政协常委暨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二届(2013-2018)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暨城乡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委员会委员,第五(2007-2012)、六届(2012-2017)民进湖北省委会副主委,第十三届(2013-2018)民进中央委员。现任第十三届(2018-2023)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四届(2018-2023)民进中央委员暨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第七届(2017-2022)民进湖北省委会副主委。
主要研究领域: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健康地理序学、可持续发展
研究生招生:
类别 | 专业 | 方向一 | 方向二 |
博士 | 人文地理学 | 环境变迁 | 可持续发展 |
硕士 | 人文地理学 | 历史地理学 | 可持续发展 |
二、学习经历
1982年9月-1986年7月 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本科生,毕业获理学(地理学)学士学位,指导教师:何业恒教授;
1986年9月-1989年7月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所硕士生,毕业获史学(历史地理学)硕士学位,指导教师:史念海教授;
1989年9月-1992年6月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所博士生,毕业获史学(历史地理学)博士学位,指导教师:史念海教授;
2000年6月-2001年6月 加拿大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地理系博士后(医学地理学)学习,合作导师:国家地理联合会(IGU)医学地理委员会主席Mark Rosenberg教授。
三、工作经历
1992年7月-1994年11月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讲师,人文地理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1994年12月-1997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旅游学院,副教授,资源环境系主任。
1997年7月-2003年2月 华中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地理系主任。
2003年3月-2004年5月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理系主任。
2004年6月-2008年9月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管实验设备副院长。期间:2004年6月-2005年6月在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人民政府挂职锻炼,任副区长。
2008年10月-2014年10月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管教学副院长。期间:2009年10月-2013年10月 华中师范大学工会常务副主席(挂);2008年7月聘为三级教授;2012年7月聘为二级教授。
2015年6月—至今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四、学术成果获奖
编号
| 获奖时间 | 成 果 名 称 | 授奖部门、奖励名称、获奖等级 | 排名 |
18 | 2014.03 | 完善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机制的建议 | 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发展奖三等奖 | 第一 |
17 | 2013.03 | 师范大学地理本科生时间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 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 第一 |
16 | 2013.03 | 关于用A型城镇化骨架进行区域整合促进我省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发展奖三等奖 | 第一 |
15 | 2011.03 | 鄂西圈旅游发展要着力打造“山水人文”四大品牌 | 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发展奖三等奖 | 第一 |
14 | 2007.07 | 关于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对策建议 | 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奖三等奖 | 独立 |
13 | 2004.08 | 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 | 谭其骧禹贡基金会颁:谭其骧禹贡基金第三届优秀青年历史地理论著一等奖 | 独立 |
12 | 2001.06 | 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 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 独立 |
11 | 2000.08 | 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 谭其骧禹贡基金会颁:谭其骧禹贡基金第二届优秀青年历史地理著作二等奖 | 独立 |
10 | 1999.11 | 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协调 | 中国人口学会国家人口培训中心颁发:第二届全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 独立 |
9 | 1998.03 |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 | 霍英东高等教育基金会颁:霍英东青年教师(研究类)三等奖 | 独立 |
8 | 1997.12 | 跨世纪的举措—湖北大城市研究 | 中国发展研究奖评审委员会颁:中国发展研究奖二等奖 | 第四 |
7 | 1997.03 | 典型城乡区域发展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历史地理考察 | 国家教委颁: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 独立 |
6 | 1996.02 | 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 | 谭其骧禹贡基金会颁:谭其骧禹贡基金首届优秀青年学术论文二等奖 | 独立 |
5 | 1996.05 | 长江中游沿岸地区生产力布局研究 | 湖北省人民政府颁: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第二 |
4 | 1995.09 | 论“湖广熟,天下足”谚语的流传过程、实质表现及其所反映的人地关系的嬗变 |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颁:一九九四年度中青年农史论文征文优秀奖 | 独立 |
3 | 1995.10 | 两湖平原城镇发展空间过程研究 | 中国地理学会颁:第五届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优秀学术论一等奖 | 独立 |
2 | 1994.06 | 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 李四光学术思想研究会颁:李四光学术思想研究会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 独立 |
1 | 1994.10 | 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 | 湖北省科委、科协、人事厅颁:湖北省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 独立 |
人才奖励与荣誉
|
编号 | 获奖时间 | 奖励或荣誉名称 | 授奖部门 |
10 | 2013.10 | 第二届华中师范大学精诚教学奖 | 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 |
9 | 2004.04 | 湖北省十佳杰出青年提名奖 | 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团省委、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青年联合会 |
8 | 2004.09 | 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 |
7 | 2003.07 | 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 | 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6 | 1999.05 | 华中师范大学优秀青年 | 华中师范大学组织部、人事处、工会 |
5 | 1998.10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4 | 1998.10 | 第二届武汉优秀科技青年创业奖 | 武汉市团委、组织部、科委、人事局、青年联合会 |
3 | 1998.09 | 湖北省优秀教师 | 湖北省教委、人事厅、教育工会、教育奖励基金会 |
2 | 1997.12 | 第四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 | 中国地理学会 |
1 | 1997.10 | 第三届湖北青年科技奖 | 湖北省科协、人事厅、组织部 |
五、主持重要课题
序号 | 课题来源 | 课题名称 | 经费 (万元) | 起 讫 时 间 |
21 | 湖北省创新群体项目 | 湖北省水土环境变化与公众健康响应 | 30.0 | 2017-2018 |
20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创新群体项目 | “美丽中国”建设的区域战略研究 | 20.0 | 2018-2019 |
19 | 武穴市政府招标项目 | 武穴市仙姑山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 | 58.0 | 2018 |
18 |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 中国三千疫灾史料汇编 | 30.0 | 2017 |
17 | 湖北省教育厅重大项目 | 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机制研究 | 10.0 | 2015-2016 |
16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 《中国疫灾历史地图集》的研究与编制 | 140 | 2013-2016 |
15 | 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择优资助项目 | 中国疫灾时空规律及其环境机理研究 | 2.0 | 2012-2012 |
1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960-1911年间中国疫灾时空规律及其环境机理研究 | 70.0 | 2012-2015 |
13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中国古代传染病流行地理规律与历史影响的综合研究 | 25.0 | 2012-2014 |
12 | 湖北省政府智力采购招标项目 | 打造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湘鄂赣三省合作机制研究 | 3.0 | 2012-2013 |
11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 三峡地区聚落变迁与环境效应研究 | 5.0 | 2010 |
10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 民国时期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 | 10.0 | 2009-2011 |
9 | 教育部留学基金委外国专家项目 | 长江流域环境与健康 | 2.5 | 2009 |
8 |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 中国古代战争与瘟疫的时空耦合及其社会生态研究 | 7.0 | 2008-2010 |
7 | 武汉市洪山区政府委托项目 | 洪山区左岭镇新农村规划 | 14.0 | 2007-2008 |
6 | 国家科技部社会公益项目 | 我国历代疫病的时空分布规律与地理环境研究 | 20.0 | 2005-2006 |
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00年来长江流域瘟疫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 30.0 | 2005-2007 |
4 | 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择优资助项目 | 湖北省瘟疫灾害流行规律及其防治战略:历史、现状与未来 | 2.0 | 2004-2005 |
3 | 教育部留学基金委留学归国项目 | 西部大开发的公众健康安全问题研究 | 2.5 | 2003-2004 |
2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中国古代疫灾流行规律及其经济社会危害研究 | 1.7 | 1997-1999 |
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二千年来长江流域主要环境疾病分布变迁规律研究 | 7.0 | 1995-1997 |
六、出版著作与教材
序号 | 时间 | 专著及教材名称 | 发表刊物及出版社 | 角色 |
10 | 2018 | 《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共5卷) | 齐鲁出版社 | 主编 |
9 | 2018 | 《天人集:可持续发展论集》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独著 |
8 | 2015 | 《三峡湖北库区文物复建区旅游价值评估》 | 科学出版社 | 主编 |
7 | 2015 | 《湖北可持续发展论丛》(共4辑)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主编 |
6 | 1999 | 《天人集:历史地理学论集》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独著 |
5 | 1999 | 《可持续发展基础》 | 科学出版社 | 主编 |
4 | 1998 | 《古老文明的首都北京》 |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 合著 |
3 | 1996 | 《湖北大城市研究》 |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合著 |
2 | 1996 | 《中国地理》(教材) | 高等教育出版社(简体版) 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繁体版) | 编著 |
1 | 1996 | 《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独著 |
七、发表的重要论文
序号 | 年度 | 论文名称 | 发表刊物 | 排名 |
90 | 2017 | 清代山西地区疫灾时空分布研究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6期 | 第一 |
89 | 2017 | 山西省古村落的空间分布与演化研究 | 《地理科学》第4期 | 第一 |
88 | 2016 | 湖北省百岁人口分布与长寿区自然环境背景 | 《热带地理》第5期 | 第一 |
87 | 2016 | 提升多党合作制度效能的系统论思考 |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第3期 | 独著 |
86 | 2016 | 我是怎样申报基金课题的 | 《科技导报》第1期 | 独著 |
85 | 2015 | 高校是统战工作不可忽视的支点 | 《团结报》11月5日;《四川统一战线》12月15日全文转载 | 独著 |
84 | 2015 | 1990—2010年安徽省人口长寿水平的时空变化 | 《地域研究与开发》第4期 | 独著 |
83 | 2015 | 中国区域人口流动能力测度及其应用研究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科版)第5期 | 第一 |
82 | 2015 | 创新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机制 | 《政策》2015年7期 | 第一 |
81 | 2015 | 1982-2010年湖北省人口分布格局变迁及其影响因素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年5期 | 第一 |
80 | 2015 | 元朝疫灾地理研究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5年2期 | 第一 |
79 | 2015 | 南宋时期疫灾地理研究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5年1期 | 第一 |
78 | 2015 | 1990—2010年安徽省人口长寿水平的时空变化 | 《地域研究与开发》第4期 | 第一 |
77 | 2014 | 湖北武陵山区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研究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9期 | 第一 |
76 | 2014 | 明代江南地区的疫灾地理 | 《地理研究》第8期 | 第一 |
75 | 2014 | 非政府组织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若干思考 | 《湖北社会科学》第2期 | 第一 |
74 | 2014 | 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机制研究 | 《中国软科学》第1期 | 第一 |
73 | 2013 | 三峡地区城市与河流关系的时空演化研究 | 《地理学报》第12期 | 第一 |
72 | 2013 | 中国野生人参产地的分布变迁研究 |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杂志》第8期 | 第一 |
71 | 2013 | 中国癌症村的时空分布变迁研究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第9期 | 第一 |
70 | 2013 | 1981~2010年间的国际历史地理学研究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 | 第一 |
69 | 2012 | 《山海经》的医学地理学价值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科版)第3期 | 第一 |
68 | 2012 | 湖北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应对机制 |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第1期 | 第一 |
67 | 2011 | 湖北省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与空间意象 | 《地理学报》2011年第8期 | 第一 |
66 | 2011 | 北宋时期疫灾地理研究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地理》2012年2期全文转载 | 第一 |
65 | 2011 | 加强我省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 | 世纪行2011年4期 | 独著 |
64 | 2011 | 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要努力提高四种能力 |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第3期 | 独著 |
63 | 2010 | 先秦两汉时期疫灾地理研究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3期 | 第一 |
62 | 2010 | 用A型城镇化骨架进行区域整合,促进我省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世纪行》第4期 | 独著 |
61 | 2010 | 论校园旅游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科版)第2期 | 第一 |
60 | 2009 | 关于加强武汉城市圈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建议 | 《世纪行》第9期 | 独著 |
59 | 2008 |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法宝 |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第1期,《中国政治》全文转载 | 独著 |
58 | 2007 | 旅游地文化变迁与整合的文化地理学透视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科版)第3期 | 第一 |
57 | 2007 | 究关中天人之际,穷西安古今之变 | 《地理研究》2007年第4期 | 独著 |
56 | 2007 | 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学思想 | 《旅游学刊》2007年第3期 | 第一 |
55 | 2007 | 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期第5-16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史》2007年6期全文转载 | 独著 |
54 | 2006 | 湘阴氏族移民地理研究(121-1735年) | 《地理研究》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地理》全文转载 | 独著 |
53 | 2006 | 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 | 《咨询与决策》第6期43页。 | 独著 |
52 | 2006 | 20世纪国外历史瘟疫灾害研究概述 | 《史念海教授纪念文集001》,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116-126。 | 独著 |
51 | 2005 | 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要素与功能,需求与限制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3期 | 第一 |
50 | 2005 | 西部大开发的公众健康安全 | 《西北人口》2005年 | 第一 |
49 | 2005 | 论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第3期第109-121 | 第一 |
48 | 2004 | 隋唐五代时期的疫灾 | 《暨南史学》第3辑 | 独著 |
47 | 2003 | “非典” 流行的地球伦理学思考 | 《走出困扰——“非典” 引发的人文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 独著 |
46 | 2003 | 湖北瘟疫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770BC-AD1911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3期 | 独著 |
45 | 2003 | 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 | 《地理学报》2003年6期870-878页 | 独著 |
44 | 2003 | 关于加快武汉市城市圈建设的对策建议 | 《咨询与决策》2003年3期19页 | 独著 |
43 | 2002 | 江汉-洞庭湖平原湿地的历史变迁与可持续利用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6期569-574页;人大复印资料《生态环境与保护》2003年3期全文转载 | 独著 |
42 | 2002 | 旅游犯罪学:定义、领域、方法与意义 | 《旅游学刊》第2期15-21页 | 第一 |
41 | 2002 | 两湖平原湿地历史变迁与湿地保护对策 | 民进中央议政调研部《对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思考》,北京:开明出版社,2002年,228-242页 | 独著 |
40 | 2000 | 长江中游洪灾的历史地理考察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第4期485-488页 | 独著 |
39 | 2000 | 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的协调 |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第1期5-13页; 《人口研究》第24卷增刊46-52页;《中国地理》全文转载 | 独著 |
38 | 1999 | 大自然的报复—1998长江大洪水的历史反思 | 中国民主促进会议政调研部《对长江防洪体系建设的思考》,北京:开明出版社,163-172页。 | 独著 |
37 | 1999 | 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三大关系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第4期596-604页 | 独著 |
36 | 1999 | 2000年来中国地甲病的地理分布变迁 | 《地理学报》第4期335-346页 | 独著 |
35 | 1999 | 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原则 |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第1期1-6页;《中国地理》全文转载 | 独著 |
34 | 1998 | 历史医学地理学刍议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4期;《世界地理》全文转载 | 独著 |
33 | 1998 | 川渝地区百岁老人地理分布及其长寿区的形成原因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第4期498-503页 | 独著 |
32 | 1997 | 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区际关系协调 |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第3期1-6页,《中国地理》第10期59-64页全文转载 | 独著 |
31 | 1997 | 中国古代长寿点区的地理分布及其环境背景的初步研究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3期227-251页;《中国地理》全文转载 | 独著 |
30 | 1996 | 两湖平原城镇发展空间过程研究 | 《地理学报》第6期489-500页 | 独著 |
29 | 1996 | 中国宋代以前矿泉的地理分布及其开发利用 | 《自然科学史研究》第6期343-352页;《中国地理》全文转载 | 独著 |
28 | 1996 | 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疟疾地理研究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489-494页 | 独著 |
27 | 1996 | 从米价长期变化看清代两湖农业经济的发展 | 《中国经济史研究》第2期80-87页。 《明清史》全文转载;《经济史》全文转载 | 独著 |
26 | 1995 | 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的医学地理学思想 | 《中国历史地理丛》第3期163-180页 《先秦秦汉史》全文转载;《中国地理》全文转载 | 独著 |
25 | 1995 | 18世纪两湖粮价的时空特征研究 | 《中国农史》第1期48-59页 《经济史》第3期112-123页全文转载 | 独著 |
24 | 1995 | 论“湖广熟,天下足” | 《农业考古》第1期130-140页 | 独著 |
23 | 1995 | 清晚期两湖地区纤维作物的种植与分布 | 《古今农业》第1期23-31页 | 独著 |
22 | 1995 | 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燃料消耗供销系统研究 | 《中国历史地理丛》第1期141-160页 | 独著 |
21 | 1995 | 历史气候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 《中国历史地理丛》第2期63-88页 | 独著 |
220 | 1994 | 禹贡中的秦岭淮河地理界线 | 《湖北大学学报》第6期93-97页;《中国地理》1995年第2期104-108页全文转载 | 独著 |
19 | 1994 | 历史时期南阳盆地的水路交通 | 《南都学坛》第1期63-68页 | 独著 |
18 | 1994 | 试论我国“天下之中”的历史源流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93-97页 | 独著 |
17 | 1994 | 明清之际湘鄂赣地区耕地结构及其梯度分布研究 | 《中国农史》第2期19-31页 | 独著 |
16 | 1993 | 中国古代房室养生术--来自自然的启迪 | 《自然杂志》第6期26-28页 | 独著 |
15 | 1993 | 我国历史上的“天下之中” | 《地理知识》第6期6-7页 | 独著 |
14 | 1993 | 清代两湖地区人口发展的时空差异研究 | 《中国历史地理丛》第4期109-145页 | 独著 |
13 | 1993 | 《禹贡》地理学价值新论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4期540-45页 | 独著 |
12 | 1993 | 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 | 《地理学报》第4期304-316页 | 独著 |
11 | 1993 | 长江中游沿岸地区交通运输业布局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专辑43-62页 | 独著 |
10 | 1993 | 长江中游沿岸地区旅游业建设与布局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专辑69-77页 | 独著 |
9 | 1993 | 长江中游沿岸地区信息业建设与布局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专辑63-68页 | 独著 |
8 | 1993 | 清代两湖的玉米和甘薯 | 《中国农史》第3期47-57页 | 独著 |
7 | 1993 | 清代两湖地区茶、烟的种植与分布 | 《古今农业》第3期17-22页 | 独著 |
6 | 1993 | 清代两湖地区人口压力下的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策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期69-94页 | 独著 |
5 | 1992 | 明代湖广布政司田亩考实 | 《中国农史》第3期23-29页;《经济史》第11期41-47页全文转载 | 独著 |
4 | 1992 | 汉魏京都赋的自然地理学价值 | 《中国科技史料》第3期18-28页 | 独著 |
3 | 1991 | 唐长安城薪炭供销的初步研究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3期137-153页 | 独著 |
2 | 1991 | 唐代南阳地区驿道考述 | 《陕西师大学报》第3期87-93页 | 独著 |
1 | 1991 | 汉唐时期南阳地区农业地理研究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期89-109页 | 独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