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深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提升综合实践与应用能力。2025年6月22日至7月4日,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2022级14名同学,在张海林、于雷、夏天、易军、李沛峰、费远航等六位老师和两名研究生助教的带领下,圆满完成了为期12天的江汉平原野外综合实习。
6月22 日,同学们早上8点30分于学院一楼集合,带上实验器材和个人行李物品,前往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麻豪口镇三新村开展实习工作。同学们在抵达实习基地简单休整后,下午在于雷老师的带领下对整个实习区域的概况进行了解。

6月23日上午,于雷老师带领大家回顾了土地资源学课程中有关土地调查的内容,介绍了土地资源调查外业工作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并基于遥感影像讲解了研究区域的地理位置以及近十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随后,同学们分组领取调查工具,规划调查路线,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绘制研究区草图、测量田坎和道路等线状地物的宽度与位置、判断各地块的土地利用类型、记录各地块景观照片并确定拍摄点坐标等。外业调查结束后,同学们在室内核查并整合数据。通过此次土地调查的实践,我们将课堂学习与实际操作结合,深化了对土地资源和土地调查的认识。

6月23日下午,张海林老师和易军老师分别为同学们介绍了水样、土壤和植物样品的采集方法和要求。同学们分成两组,在张海林老师和易军老师的带领下,分别进行水样、土样和植物样品的采集。同学们走进稻田,完成量水堰、不同种植模式农田、长期定位实验小区和涡动协方差系统等区域的样品采集工作。

6月24日,易军老师介绍了江汉平原野外综合实习基地的基本建设情况以及已开展的部分研究工作。讲解了关于江汉平原稻虾轮作模式相关内容,并分析了稻虾轮作模式相比于传统稻田耕种模式对于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的利与弊。接着,易军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试验区,并向同学们介绍了水分探针、地下水位监测系统、土壤溶液提取装置、叶面积仪、温室气体采集系统、便携式温室气体测量仪、植物光合荧光测定仪、气象站、涡动协方差系统等实验仪器,并详细介绍了仪器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作用。之后,同学们分成小组分别在不同年限旱改水田、稻虾田、旱地以及试验小田测定农田植物株高与叶绿素指数。

6月25日,院长敖荣军、学院院办主任杨毅一行来实习基地看望实习师生,并进行华中师范大学江汉平原农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揭牌仪式。湖北省科技厅、公安县政协、华中师范大学科技处和设备处、麻豪口镇等领导和学校相关教师出席仪式。

随后,易军老师带领大家复习了土壤水文学中土壤水平衡的知识,并详细介绍SPAC系统水分运动数值模拟方法和HYDRUS-1D软件的使用,指导同学们使用HYDRUS模型进行稻田水分运动过程模拟,并使用数据处理软件,对输出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分析。

6月26日,在易军老师、李沛峰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前往公安县崇湖国家湿地公园展开水文水资源实习。同学们在游客休息中心观看崇湖宣传短片,短片中介绍了崇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水生态修复与建设的路程、关键举措以及生态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之后,大家带着实验工具前往采样点,进行水样的采集和水质分析,包括湖泊水温,湖泊水体透明度、湖泊水体水色、湖泊水体的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溶解氧等指标。

6月27-28日,夏天老师详细讲解了无人机在天地一体化监测中的作用及其操控方法,并向同学们演示了使用Agisoft Photoscan等软件进行无人机航拍图像拼接的方法;并指导同学们对无人机航拍影像进行拼接和绘制多光谱遥感影像高程图。通过此次实践,大家掌握了无人机航空拍摄的基本技能,学会了利用无人机进行地物监测,还加深了对天地一体化监测的理解。

6月28日回到学校后,同学们继续开展室内学习。易军老师指导同学们对采集回来的植物样品进行烘干处理,并学习了流动分析仪测定水体氮磷含量的使用方法,由工程师和老师们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于雷老师指导同学们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业工作,使用ArcGIS建立实习区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图和调查报告;费远航老师指导同学们使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和使用Origin进行论文数据绘图;易军老师和夏天老师进一步明确了相关报告的要求,同学们认真完成了相关实习报告。

此次江汉平原综合野外实习,同学们脚踏实地,“身行”田野,“躬行”实践,用脚步丈量大地,在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检验和深化了书本知识,系统锻炼了野外调查、数据采集、样品分析、模型模拟、GIS应用、科研绘图等核心专业技能。江汉平原综合野外实习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深化了对自然地理学科的理解,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学院为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卓越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积蓄青年力量的重要一环。
通讯员:邓业山 程玉蕾 马玉珍 审读人:易军